吉林省長春市推進伊通河綜合治理
本報記者 ?汪志球? 劉以晴
2025年04月30日08:43 來源:日博best365官网網-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
核心閱讀
伊通河,是吉林省長春市的母親河,承載著沿岸市民的生活所需。曾經,由於沿岸開發原因,伊通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長春開展伊通河綜合治理,全區域、全流域、全方位進行生態修復,讓伊通河不僅成為城市景觀帶,更成為地方發展活力源。
眼下的吉林長春,伊通河畔梅花大道,粉紅色花朵綴滿枝頭,匯成一道綿延數裡的花海長廊,市民爭相賞花打卡、流連忘返。
步道上,家住附近的市民劉博宇熱身完畢,正准備開跑:“現在,伊通河附近環境不錯,咱在家門口就能健身。”4月20日,他還和千余位跑步愛好者一道參加了2025長春伊通河環伊春季賽。
伊通河貫穿長春城南北,一度遭到污染,水質惡化。經過系統治理,如今,伊通河水環境得到改善,成為城市綠色空間新增量。
清污、建管網,消除黑臭水體
晌午日頭正好,伊通河流經的長春市南溪濕地公園,朱光亭等幾位鳥類攝影愛好者正聚在一塊兒交流最近拍到的好照片。“現在水鳥越來越多了。”朱光亭感慨。
伊通河,河道自然長度342.5公裡,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裡,其中長春段長232公裡,被稱為長春的母親河。
然而,早些年,南溪濕地污水橫流,水面日漸干涸萎縮,幾乎被各類垃圾淹沒的土地上,分散著數個黑臭小河泡,這也是伊通河污染情況的縮影。
由於植被破壞、沿岸開發等多種因素,各類廢水、垃圾等被排進河道、堆在河岸。治理前,伊通河長春城區段流域范圍內有多處黑臭水體。
2016年,長春市啟動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圍涵蓋伊通河城區中段、南南段、北北段等九大水系。這是長春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治污最堅決的生態治理工程。
“水體是聯通的,必須全區域、全流域、全方位綜合治理。”長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李長城介紹。
近年來,上游的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實施水源保護、污染底泥清理、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工程,對伊通河水環境進行治理。
治理伊通河,長春如何下好“一盤棋”?長春市黨政主要領導挂帥成立伊通河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根據工程建設需求和水系布局,設立11個工作組和16個工程指揮部,邀請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參與方案設計。
治理河道及附近污染,開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沿岸畜禽養殖場搬遷……不同河段因地制宜,同步展開。建設配套設施,鋪設管線,將原本要流入伊通河的污水引至附近提標擴建后的污水處理廠﹔河道引水、建設涵洞“兩步走”,小河泡匯成大水面……
治理期間,伊通河沿岸新建污水干管120公裡,完成河道底泥清淤約350萬立方米,城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
開展工程建設,防洪治污同步推進
長春市南關區工業軌跡園內,伊通河城區段園林養護及環境衛生一標段負責人劉陽告訴記者:“近幾年,這裡種了很多樹,水質也越來越好。”
河水滋養草木,草木根系又如同天然“濾芯”,幫助攔截降解沿岸污染物。水體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后,長春市積極推進生態緩沖帶修復、增加(恢復)濕地面積、氧化塘設置等工作,開展伊通河水生態修復,穩步恢復河水自淨能力。
如何守住治理成效?2017年11月15日,伊通河綜合治理中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同年,長春印發《主城區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明確在推進伊通河流域綜合治理“治”的基礎上,以屬地為主、以區為單位,管理與保護同步推進,有效銜接“河長制”。進行屬地管理的同時,建立水利、環保、建設等多個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並將主城區各流域水污染排查及防治工作納入督查考核。
截至目前,長春市新立城水庫累計為伊通河生態補水2.8億多立方米,有效緩解重要支流水源短缺問題。
覆蓋河流中段超15公裡的智慧水務系統對管道流量、沿岸情況、水體表面進行全方位監測。
充分發揮基層履職效能,全面提升河湖精細化管護水平,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護河行動中來。手持打撈網,南關區明珠社區工作人員楊紅娟邊撈水裡垃圾,邊和居民嘮嗑,“保護這河,離不開大家努力。”
伊通河治理工程共修復河湖生態緩沖帶110公裡,與2015年相比,河道水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當年,河岸邊隻有個石頭堤,雨一急,水直往外漫。”談起伊通河,不同於其他市民,家住附近的胡女士更多的是擔心。伊通河水系多為自然河道,自淨修復能力強的同時,部分河段也存在堤防損毀、河道淤積等問題,加之沿岸部分居民區距水體隻有幾百米遠,防汛隱患不小。
為保証水安全,長春市堅持防洪治污同步推進,陸續開展防洪堤建設、堤壩加固、生態護岸修建等項目。
建設游憩設施,讓市民共享治理成果
傍晚時分,天氣漸涼,伊通河畔濱水綠道,市民李君正在騎行。在這裡,人行道被粉刷成紅色,外圍還建有自行車道。
“近幾年,伊通河更有科技感了。”李君說,綠道設有多個智慧打卡樁,通過掃描二維碼,運動裡程、時長等數據在手機上一目了然。
跟著李君騎行,走進伊通河沿岸的工業軌跡園,可以看到54路有軌電車、一汽工廠老照片、工人雕塑……這裡記錄著長春市的工業發展史,引得市民紛紛駐足。李君說,早幾年,經過治理,伊通河附近盡管風景不錯,“但沒啥玩的,一到晚上,路燈昏暗,路也不平坦,願意來的人不多。”
為豐富市民活動場地,伊通河中段共修建工業軌跡園、漁航文化公園等景觀帶。工業、漁業、林業……沿線公園各有主題,特色鮮明。沿河55公裡綠道全線貫通,同時配有照明設備、廣播系統、健身器材等,還修建了33座驛站供游覽者休息。
現在,伊通河更好滿足市民生活所需的同時,也推動著城市經濟發展。
2020年,伊通河沿岸老城區改造開始。老舊城區排水管道“欠賬多”,污水收集困難,不僅易造成河道水環境污染,而且也加大污水處理難度,影響市民生活質量。但拆除重建全部管道難度過大。
長春市選擇尊重現狀,分區分片,排水管線極度影響生產生活的,按要求重建﹔其他區塊,通過拓寬管道、分片檢修、擴建周邊污水處理廠等方式,綜合治理。“減少污染源的同時,盡可能不打擾居民。”李長城介紹。
沿著伊通河,長春新區北湖未來科學城重點產業園區、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吉林大學與長春新區共建的吉興產業園等項目施工正酣。長春著力將伊通河部分河段打造為城市發展動力源,推動科技產業園、商務中心等在伊通河沿線布局。
“治理一條河,美麗一座城。我們借伊通河治理之機推進城市環境整治、完善防洪體系,也帶動產業升級。”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張恩惠說。
《 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 》( 2025年04月30日 1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