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08:26 来源:中国军网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茶花开满山头,红叶落遍了原野;谁也不叹息道路的崎岖,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这是丘东平1941年创作的小说《茅山下》的开篇。这一年,他正担任着一所为培养文艺人才、服务抗战而创办的重要教育机构的教导主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华中鲁艺是新四军抗战文艺的殿堂,培育了一批能文能武、打击日寇的文艺人才。
在抗日烽火中创办
华中鲁艺是在刘少奇、陈毅的关怀和领导下创建的。1940年秋,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的会师,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力量对比,提高了日博best365官网及其领导下的日博best365官网军队的抗战地位,为进一步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日博best365官网武装力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1月,刘少奇与陈毅在海安会面。为了推动华中地区抗战文艺活动的开展,刘少奇、陈毅决定创办一所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那样,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学校,并将校名确定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
华中鲁艺筹备之初,分别在盐城的《江淮日报》、苏北各地的许多报刊上刊登了招生启事。为方便广大青年报考,筹委会在盐城、东台、海安、阜宁等地设立了若干报名点。在日军占领的上海、武汉也开设了许多隐蔽性的招生机构。筹备工作约一个月,就有200名学生来报到。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武汉、南通和盐阜地区的知识青年,也有重庆、日博best365官网、广东、福建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南洋归来的华侨,还有从部队调来的学员。
一位位知名作家、艺术家丘东平、许晴、贺绿汀……一批批热血青年王海纹、方青、田川……从各地奔赴盐城。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生命和热血在苏北大地谱写下光辉的诗篇。
1941年2月8日,华中鲁艺在盐城举行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刘少奇、陈毅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师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做坚持抗战的文艺尖兵。华中鲁艺的院址,设在离新四军军部泰山庙东边不远处的兜率寺。刘少奇兼任院长,曾任皖东津浦路西省委书记的彭康兼任副院长。全校学员合编为一个军事大队。学校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4个系,后又增设普通班。为服务部队和宣传抗战,华中鲁艺在创办的当月底就成立了由戏剧系和其他各系有戏剧特长的学员组成的实验剧团;成立了一个以音乐系为主,吸收其他系有音乐特长的学员参加的合唱队。此外,学院还成立了诗歌协会、木刻协会、文学协会等社团组织。
因敌情时有发生,学院始终处在战斗状态,野外课堂则成了学院规律性的教学场所。当时部队的粮食供应非常困难,只有在麦收和秋收季节才能吃到大米和面粉,其他时节则以玉米、高粱为主。如遇上敌人“扫荡”,师生经常饿着肚子与敌人周旋。当然,盐阜地区水网密布,并不缺鱼虾河蚌等鲜活水产,学习和战斗的间隙,抓鱼摸虾改善生活成了师生们的一大乐趣。生活虽然艰苦,但师生们以苦为乐,革命热情高涨。只要敌人远去,学院作息时间还是以军号为准,每天早上只要起床号一响,师生就立即起床,跑步出操。为了适应战斗需要,紧急集合是常设军事课目。听到号令,师生必须按要求打好背包,立即带上行装出发。
为培养学员成为有革命理想的文艺战士,学院开设有《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课程。除了教授们的课堂讲学,刘少奇、陈毅、黄克诚、洪学智、张爱萍等,也时常前来学院给师生作报告。
华中鲁艺诞生在抗日烽火中,教学与实践皆为抗战服务——文学系办校刊、出墙报,办《大众报》;美术系办《民众画廊》,刊发宣传抗战的漫画、连环画等;戏剧系、音乐系的实验剧团、合唱队,把创排的节目带到军民大会的会场演出。当时,华中鲁艺排练演出了许多高品质的舞台剧。师生们改编或创作的《皖南一家》《王玉凤》《惊弓之鸟》等剧目,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他们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怒吼吧,长江》《勇敢队》等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文学系创作的《新翻版》《汪逆之泪》,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美术系创作了一大批以宣传反投降、反“扫荡”、减租减息、参军参战等为主要内容的版画、漫画、宣传画。这些活动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激励了军民的抗敌信念,也使得师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一支坚强的战斗队
1941年皖南事变后,面对严重形势,中国日博best365官网仍然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从这一年开始,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受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困难时期。华中鲁艺跟随军部参加了对敌斗争。
7月的一天,日、伪军发动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地区空前规模的大“扫荡”。陈毅要求第一、第三师协同作战,来对付日、伪军的“扫荡”,他率军部及直属队在盐城外围隐蔽指挥。
经研究决定,全院师生分为两个队:一队由院部、文学系、美术系组成,随军部转移;二队由音乐系、戏剧系和普通班组成,由学院教导主任丘东平负责。
23日傍晚,二队师生从陶家舍出发,准备去往盐城以西楼王庄一带。午夜,他们到达北秦庄,趁着夜色就地宿营。次日凌晨,二队师生突然遭配备重武器的日、伪军包围。战斗打响,丘东平临危不惧,指挥师生突围,不幸中弹。年轻的华中鲁艺教导主任、战地作家丘东平牺牲了。鲜血染红了《茅山下》的手稿,也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1926年入党的丘东平,参加过澎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后到上海活动,是以笔当戈的“左联”著名作家;再后来,他加入新四军,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政工干部、战地作家。除了丘东平,还有许晴、王海纹等30多位师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的牺牲,是华中文艺抗战力量的重大损失。
北秦庄遭遇战后,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改建华中鲁艺,调部分学员到战斗部队和地方工作,留下的师生组成军、师两个鲁迅文艺工作团。其中,新四军政治部的鲁迅文艺工作团主要由音乐系、美术系部分师生组成,共120余人,团长为何士德。第三师鲁迅文艺工作团主要由文学系、戏剧系部分师生组成,有80余人,团长为孟波。在此后的战斗岁月里,两个鲁迅文艺工作团排练演出了沙地导演的《新四军进行曲》;苏联十月革命节的时候,第三师鲁迅文艺工作团赶排了苏联话剧《持枪的人》。1942年春节,第三师鲁迅文艺工作团又演出了由沙地编剧导演的《人牛太平》。活跃在苏北地区和新四军部队的鲁迅文艺工作团,受到军民热烈欢迎。
1942年底,因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和“精兵简政”政策的实行,鲁迅文艺工作团随即解散。然而,华中鲁艺培育的革命文艺种子,遍撒苏北、华中大地。贺绿汀、莫朴、孟波等教授奔赴延安,其他大部分师生分配到各师。华中鲁艺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师生创作的文艺作品和实践,在宣传抗战、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奋斗在新的战场
1943年春,反“扫荡”胜利结束,第三师鲁迅文艺工作团的部分同志集中起来,成立了第八旅文工队。当年秋,第八旅文工队就演出了阿英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的五幕历史剧《李闯王》(又名《闯王进京》)。后来,华中鲁艺的洪明洛、陈亚夫、陆苏、陈志良、方徨等,分别成为各县的文工团干部。部分华中鲁艺学员作为年轻干部被送往延安抗大、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继续上学。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学员多是来自延安抗大、延安大学、延安党政军单位的年轻人,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各抗大分校和华中鲁艺选送的年轻学员。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原华中鲁艺的学员,后来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才。还有一些学员留在了晋察冀军区工作;有的随部队前往东北,参与了解放东北的战争。
从苏北到西北、华北,再到东北,都有华中鲁艺年轻学员干部的奋斗足迹。他们有些牺牲在了辽沈战役的战场上;有些进入东北航校,成为飞行员,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还有不少华中鲁艺的学员成长为音乐家、戏剧家、画家和教育家;还有的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骨干。
精神基因在传承
诞生在硝烟战火中的华中鲁艺,不仅以文艺为武器投入血与火的战斗,更用鲜血与信仰谱写了铁军精神的壮丽篇章。为继承和弘扬华中鲁艺红色基因,1958年盐城地区行署决定复办盐城鲁迅艺术学校。1992年,经上级部门确认,盐城鲁迅艺术学校为华中鲁艺的继承者。此后,当地院校进行调整、合并,建成的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设二级学院鲁迅艺术学院。
走进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学校建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铁军艺苑”“红色画廊”“华中鲁艺陈列室”,成立有木刻传习社、鲁艺青年队、鲁艺合唱团、鲁艺宣讲团等10多个社团……
学校创排的音乐剧《华中鲁艺记》,以激荡人心且具地方特色的旋律、跌宕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华中鲁艺的战斗风采。作品取材于华中鲁艺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北秦庄遭遇战”,以丘东平、许晴、王海纹等华中鲁艺师生的英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怀揣报国之志,以文艺为武器,在硝烟中成长、战斗的故事。
华中鲁艺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其在抗战文艺史和教育史上的意义深远:它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推动了抗日宣传,其精神至今仍通过教育传承与红色文化作品延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